上海地铁将永远记着他 “上海地铁之父”辞世
2016-08-01
刘建航,河北省深泽县人,1929年4月26日出生。1947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51年毕业。1952年起在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工作。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起兼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获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茅以升大奖。
上海地铁的发展,用2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地铁100年的发展历程。最高峰时,呈现出100台盾构齐头并进,100座车站同时建设,100公里新线同时投运的盛况,这在世界地铁史上堪称奇迹,绝无仅有。
在创造这个奇迹的人群中,有一位老人功不可没,他就是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建航,他一生致力于地铁建设,攻克了衬砌结构防水关键,用以建成第一条黄浦江越江隧道及地铁试验段,他还解决了喷发沼气流沙等世界罕见难题。他被人们尊称为“上海地铁之父”。昨天早上8时28分,刘建航老人走了,但是上海地铁将永远记着他。
实现“豆腐里打洞”
1951年,刘建航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工作。1950年初,苏联专家团向上海市城市规划研究委员会建议,上海应该修建地下铁道,并做深埋(即地铁深埋在地面60米以下)规划。但是,当时在权衡和分析上海的地质条件、技术要求、施工技术、造价比较等方面的利弊之后,上海还是放弃了深埋方案,开始探索更适合上海条件的有效技术方案。
1960年,刘建航到上海市隧道局在浦东建立的塘桥试验基地参与盾构隧道试验研究,主要负责研究盾构法隧道衬砌结构和防水课题。他和一批青年技术骨干一起,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埋头在塘桥的实验场一干就是好几年。
1963年,他们在浦东塘桥的农田里做了直径4.2米的盾构,推了100多米的隧道,取得了4.2米盾构法隧道实验的成功。进而又将其成功应用于总长1332米的市区地铁试验隧道和黄浦江越江隧道建设,开拓出一条在饱和软弱土层的盾构法隧道中采用单层拼装式钢筋混凝土衬砌的新路,开创了世界先例,圆满完成了被外国专家称为“在豆腐里打洞”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时刻带着“放大镜”
在关键性施工中,刘建航对安全高度关注,重要环节一定要到现场。
曾与刘建航共事20多年的金嘉模回忆道:有一次,已经半夜了,但他执意要到现场,匆忙之中袜子都来不及穿就塞在裤子口袋中。而在地道中十分热,投入工作的他竟然将袜子当成手绢在擦汗。
上海隧道股份总工程师朱雁飞回忆道:在最关键的环节,不管大家怎么劝说,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刘院士坚决不肯撤离现场。他说:“你们都是能独当一面的顶梁柱了,我不是不放心你们。但是我要和你们一起面对。”
事实上,“把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也是刘建航十分看重的。刘建航一直督促自己的学生们,要时刻带着“放大镜”,随时看、随时测,善于捕捉施工中哪怕是最细微处的安全隐患,以便立刻跟进、立时改进,确保工程安全。刘建航每破解一个难题、克服一道险关,都会写下详尽的档案,装入牛皮纸袋中。
金嘉模告诉记者,正是有了这样的积累,通过潜心钻研,刘建航带领他的弟子对“地下工程远程监控系统”进行研究,通过后台软件分析对施工过程中细小数据的变化,一旦达到某一数值,就会分不同等级进行预警,提醒现场施工人员注意,从而将安全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
放手辅佐下一代
刘建航遗憾地说,自己的年纪太大了,上海正式兴建第一条地铁隧道时,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如果能再年轻10岁,可以再为上海地铁做多少事啊!”令他欣慰的是,一大批富有才华的年轻人迅速成长。身为同济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刘建航先后培养了9名博士、1名博士后和1名硕士。这些年来,他的学生很多已成为地铁工程建设中独当一面的领军人物。
刘建航多次将政府颁发的奖金和自己的积蓄捐给组织。1996年设立的“刘建航青年成才奖”,至今已有53位青年获得奖励;今年4月25日,他个人出资25万元并牵头设立的专门基金——“刘建航院士奖励基金”首度颁奖,5名中青年专家获奖。
“求真务实、艰毅攻坚、锐意创新,勇做开拓轨道交通和隧道事业先锋。”在刘建航弟子为他举办的80岁生日庆典上,刘建航欣然提笔,写下了如此寄语。这也是刘建航一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