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力学的开拓人
2011-01-06 来源:中国桥梁网
我于1941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即在茅老领导的桥梁设计处工作,与王序森、刘曾达、胡世梯、赵隧章等一起,朝夕共受茅老的教益。
茅老不仅是桥梁专家,他对于土力学也很有造诣。当时土力学尚属新兴学科。茅老1942年在贵阳时便常对我谈论研究库伦土压力经典理论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他的见解,并曾向国际土力学学会的创始人太沙基教授通信讨论。 1950年我重返茅老领导下的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时,正值解放后全国基本建设工作面临许多复杂的地基基础问题,各部委、各省市都急需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方面的人材与技术。这时,茅老认为从全国建设工作的需要出发,我们应尽一切努力普及并提高土力学知识。 1952年在北京以铁道科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的土力学专家为核心,成立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下的土力学小组,每个星期日在北京科学技术协会举办公开的土力学学术交流和普及讲座。在茅老亲自领导下,这个学术小组在解放初期北京的各个不同部门和不同行业的土木工程科技人员中,形成了浓厚的学术研讨兴趣和团结协作风格。每个星期日,常用个人业余时间参加土力学学术活动者达百人以上,由陈梁生、卢肇钧、周镜、陈仲颐、黄强、张国霞、陈志德、陆孝斌等同志轮流主讲和组织讨论。在茅老的倡议下,这种土力学学术活动也逐渐传播到天津、上海、南京各地。
1957年,茅老主持成立了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委员会,并向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主席太沙基教授去信,要求接受我国学会作为国际土协的团体会员。太沙基教授当即回信表示欢迎。 1957年,茅老代表我国土力学会赴伦敦参加了第四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为我国土力学界在国际社会中取得了应有的地位。
在国内学术界,学术成果与学术思想的互相交流与讨论,是促进新技术普及与提高的重要关键。没有学术交流就会阻碍新技术的普及工作;没有学术讨论就达不到活跃学术思想和互相启发提高学术研究的目的。我国许多产业部门都设有产业学会并定期在产业内部召开一些学术会议,以交流和讨论各该产业部门所需要解决的特殊学术间题,例如水利部的渗流与水力劈裂问题,铁道部的路基翻浆和道碴陷槽问题等等,这是完全必要的。但对于各部门所共有的主要学术问题,则理应在跨地区、跨部门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中进行交流积讨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广泛的学术交流,从而减少个别部门所可能具有的局限性或门户之见。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茅老极为重视跨部门的全国性学会工作,并经常嘱咐我们必须努力争取全国大多数岩土工程学者的支持,并尊重大多数同行的意见,才能做好土力学会的工作。
1962年,茅老主持在天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会议,并出版了论文选集。1966年夏季,在武昌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因“文化大革命”爆发,第二届会议的论文选集未能出版,学会工作亦陷于停顿。
“文革”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于1979年恢复活动。当时茅老除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理事长外,还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科协副主席和北京市科协主席等重要职务,公务繁忙,无力再兼顾土力学学术方面的具体工作。因而从那时起,茅老委托黄文熙教授和我接任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的工作,并再三嘱咐我们,要进一步团结各地区、各部门在土力基础工程方面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出版学报并扩大国内外的学术讨论交流活动,以促进我国土力学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提高。
在茅老的指导与支持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于1979年成立了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分科学会,以铁道科学研究院为挂靠单位,选举黄文熙为第一届理事长;同年,在杭州召开了第三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1983年,在武昌召开了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1986年在青岛召开第二届理事会,选举卢肇钧为第二届理事长;1987年,在厦门召开了第五届全国学术会议。以上几次全国性会议均分别出版了会议论文选集。
除了每四年召开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以交流讨论各部门、各地区的学术成果外,学会还成立了三个学术委员会。土工名词学术委员会已编辑出版了《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名词》,并正在组织编写土工词典。土工试验仪器学术委员会为了改进和提高我国的土工仪器设备,组织各有关单位每年进行土工仪器设备方面的学术讨论交流。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针对我国各部门、各地区处理复杂地基的需要,组织各方面专家编写出版了《地基处理手册》,并定期召开地基处理经验的交流讨论会。对于土力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土的抗剪强度和土的动力性质等,则与水利学会和力学学会联合召开了多次专题学术讨论会。
在国际学术活动方面,我国土力学会对第十届国际土力学会议(1981年·瑞典)、第十一届国际会议(1985年·美国)和第十二届国际会议(1989年·巴西)均曾推荐了我国论文多篇并分别组织十至二十人的代表团前往参加。应国际学会的建议,我国土力学会于1988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国际区域性土工程问题学术会议”,有二十多个国家的近百位学者来我国参加这项学术交流与讨论。
从这些大量的学术交流资料中可以看出,几十年来,我国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科学技术有了显著的发展与提高。有不少理论研究和科研成果与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相比并不逊色。在试验设备和施工机械方面虽然不如西方国家的设备精良,但有些技术发展却具有我国的优点与特色。
在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三者中,地基对结构物质量的影响具有关键作用。据调查统计,世界各国各种土建水利工程事故中,以地基问题处理不当引起的最多。而且,因地基问题造成的事故一旦发生,轻者影响使用,重者危及生命财产的安全,补救比较困难,补救工程费用很大。因此,土力学及基础工程的学术活动与研究工作,在我国各个产业部门普遍受到重视。建设部、水电部、铁道部、交通部、冶金部及中国科学院均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及学会以促进岩土工程技术的普及与提高。我国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当然是上述各部门领导重视和全国科学技术工作者共同努力所取得的成果。但几十年来,我国土力学界的科技工作者长期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学术交流讨论,而且团结合作共同形成的良好学风,则是与茅老的长期领导、关怀分不开的,他对我国这一科学技术的开拓和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作为茅老的学生和助手,对他那种学识渊博而又虚怀若谷的一代大师的高尚品德,我将永志不忘。
(作者系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拙工程分科学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