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岩,1961年1月出生,日本九州大学博士毕业,2001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围绕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高性能新材料的结构应用等综合研究。肖岩教授带领的“新型结构体系及综合防护新技术研究” 团队于2006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作为一个在北方长大的男孩,肖岩喜欢放风筝。他似乎是一个天生的工程师,他用竹篾条做风筝的骨架,然后找一些纸,自己糊风筝,这样自制的风筝既耐用又便宜。肖岩于22岁时负笈留学日本和美国,主要学习土木工程,2002年他回国,担任湖南大学的客座教授。在他47岁时,一次去竹林的旅行,广袤的竹林以及儿时制作风筝的回忆给了他一个灵感:竹子足以强韧可以用来做风筝,假设竹子可以更为强韧,那么就可以用来做一些更为坚固的东西,比如桥和房子。
现在的肖岩已经是南加州大学的教授了,他还是常常从书籍中或者互联网上寻找,有没有竹制结构的先例。他的这个研究还是非常符合我国现行需要的。出于种种原因中国大部分地方已经不用木材来造房子了,基本上都是使用混凝土,而且混凝土质量良莠不齐,这一点正是导致2008年5月四川地震时,多座校舍倒塌的原因。
竹子是一种可圈可点的材料。有一些品种的竹子竹竿密度相当大,甚至不亚于硬木。竹子是世界上成长最快的草本植物,同时对碳的的吸收净化作用也相当显著。但是竹子本身不规则的形态,以及遍布竹竿的竹节却妨碍竹子成为一种建筑材料。在以前,挑选规则的竹子意味着,在成千上万的不同品种的竹子中,寻觅符合标准的品种。用木材就比用竹子简单多了,因为木材可以随意切割成人们想要的形状。所以肖岩开始了把竹纤维变为容易控制的,可塑强的制梁材料的研究进程。在2006年,他设计的GluBam材料,硬度已经达到了制梁架桁架的标准。2008年冬天,肖岩回到中国,在湖南耒阳,带领一个仅有8人的小团队,在没有任何重型施工机器的情况下,修建了一座长度为33英尺的GluBam梁大桥,大桥荷载8吨。这座桥的建成,可称得上是壮举了,马上就登上了中国自然新闻的头条。
直到现在,肖岩还在四川震后地区建造GluBam房子和教室。但是肖岩希望GluBam材料本身能够给竹子产业带来一些积极的作用。中国是世界第三产竹大国,湖南占了全国总产竹量的四分之一,但是大部分竹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产出物价值都很低,比如竹筷、竹器、工艺品等等。GluBam可以让中国的“竹产业”充满活力,为现有的建筑用木材提供稳定的替代品。“这一直是我想看到的”肖岩说,“这可以开辟一个广大的市场,可以创造一个全新的收入来源,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