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精英 > 正文
公平的环境 科学的理念
2012-05-16 来源:中国公路网
桥梁检测与维修加固事业的科学和谐发展离不开一个能贯穿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桥梁检测与维修加固的基本建设程序、工作制度、监管体系以及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全过程,深入开展工作。这项事业的良好发展需要全行业同仁的共同努力。


 
  张劲泉,现任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国家道路及桥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中国公路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桥梁与结构学会(IADSE)会员。国家一级建造师、交通部试验检测工程师、交通部监理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二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交通部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三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并荣获交通青年科技英才称号。目前从事公路桥梁质量检测、承载能力评定、维修和加固技术,大型桥梁结构健康和安全监测技术的研究工作,共完成近百座公路桥梁的质量检测、试验评定与加固维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贯穿“ 十五” 、“ 十一五” 期间,我国危桥改造工程,桥梁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专项行动,取得巨大进展。在近九年来,全国共投入专项资金147.9亿元,改造危桥16875座/124.9万延米,与同期开展的“公路桥梁检测、评定与加固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等几十项科技攻关工作,共同为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提供了资金与技术的重要支撑。

  然而,我国公路桥梁维修加固市场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特别是危桥呈现边治边增的态势,从业队伍专业水平与市场行为规范还有待提高,面对整个市场中关于管理与技术方面的很多深层次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梳理与探索。

  那么,我国公路桥梁维修加固市场目前到底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应该秉承的发展理念是什么?我们该营造怎样更良性的发展环境?从业单位中的中坚力量应发挥怎样积极有效的带头作用?

  业内期待政府给予哪些引领支持?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记者专程采访了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劲泉。


 
  记者:您好!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高速发展,公路桥梁总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公路桥梁进入养护期,您如何评价目前我国日益形成的桥梁维修加固市场?

  张劲泉:随着桥梁总量的增加,桥梁养护任务也就越来越繁重。到2008年底,全国公路桥梁已达59.46万座、2524.70万延米,其中:特大桥梁1457座、250.18万延米;大桥39381座、884.37万延米。从近五年的公路桥梁养护情况来看,每年需要维修加固的桥梁数量约占公路路网中桥梁总数的15%。自“十五”起,交通部实施了公路危旧桥改造计划,每年用于危旧桥改造的补助经费均在2.5亿元以上,各省(市、区)对危旧桥改造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可以说,我国公路桥梁维修加固市场已初步形成。

  目前,我国公路桥梁维修加固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从业队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具有桥梁施工资质、原来从事新桥施工的队伍,这类队伍的技术力量与设备能力均较强,但缺乏桥梁维修加固方面的实践经验;另一类是具有结构补强资质、原来从事危旧桥维修加固材料与技术研究和开发的队伍,这类队伍一般会掌握一些危旧桥维修加固的专门技术,但施工设备及施工能力均较弱,且规模较第一类队伍也要小得多。

  危旧桥改造的市场运作与监管一般是参照新桥建设的市场机制执行的,至今尚未形成有效的、能够体现危旧桥维修加固工作和技术特点的市场运作与监管机制。

  记者:
您认为进入我国公路桥梁维修加固市场形成的初期,面向未来应秉承的发展理念是什么?

  张劲泉:我个人认为这个行业主要应该秉承四个基本理念,即“以人为本的安全至上、以物为本的集约利用、以领为先的技术创新、以规促谐的持续发展”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安全至上”理念

  桥梁结构的安全直接关系到过往行人、车辆、船只的安全。在开展桥梁维修加固时,应把保障桥梁结构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认真做好桥梁质量状况与缺损状态的检测工作。只有对桥梁病害做到正确“把脉”,维修加固设计才有可能做到“对症下药”。精心设计是保证桥梁安全的根本,加强维修加固设计的安全审计是桥梁维修加固设计的核心环节,应得到充分的重视。施工应以“安全为本”,高度重视新旧结构的相互影响作用,精细化施工,做到“药到病除”。

  “以物为本的集约利用”理念

  桥梁结构在寿命周期内由于荷载和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导致结构性能衰退、使用寿命降低。对于病害桥梁,应及时采取有效的维护措施,恢复其使用性能,延长使用寿命,切不可动辄“废弃或重建”。应按照“使用寿命最长、维护费用最低、投资效益最大”的原则,采用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进行“加固与重建”的多方案比选论证。应加强预防性养护,实现服役桥梁的集约利用。

  “以领为先的技术创新”理念

  近年来,我国交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了服役桥梁检测、评价与维修加固技术的系列化研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建立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体制与机制,实现科研成果尽快向生产力的转化,促进服役桥梁检测与维修加固产业升级,已成为当务之急。服役桥梁检测与维修加固是一个技术难度大、要求高的行业,加强技术创新,特别是在检测手段与方法、维修加固材料、设计理论与方法、施工工法等方面的创新,是推动服役桥梁检测与维修加固行业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以规促谐的持续发展”理念

  由于桥梁检测与维修加固在基本建设程序、设计方法、施工工艺、过程控制、质量检评方法、效果检验以及工程量确定等方面和新桥建设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在工程实践中难以完全借用新桥建设的法规体系与技术标准规范。针对服役桥梁检测与维修加固工作的特点和技术特殊性,制定切实可行的基本建设程序、工作制度、监管体系以及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已成为促进服役桥梁检测与维修加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记者:您认为要实现公路桥梁维修加固市场科学和谐发展,应具备怎样的环境条件?

  张劲泉:总体看来,要想使服役桥梁检测与维修加固行业能够实现科学和谐发展,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环境条件:

  第一,应营造一个能够体现服役桥梁检测与维修加固工作特点的公平市场竞争环境。

  第二,应进一步完善服役桥梁检测与维修加固的基本建设程序、工作制度、监管体系以及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第三,应建立激励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工程应用的有效体制与机制,搭建科研成果向工程转化应用的直通车。

  第四,应强化市场准入管理,打造从事服役桥梁检测与维修加固的专业队伍、技术骨干和领军者。

  记者:您认为当前从业单位中的中坚力量应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哪些方式为宜?这对促进行业进步有哪些意义?

  张劲泉:从当前从业单位的总体情况来看,“参差不齐”是客观存在的。在检测、设计、施工等方面,能够发挥中坚或领航作用的单位还为数不多。相比较而言,从事过服役桥梁检测与维修加固技术研究的,或开展服役桥梁检测与维修加固工作相对较早的一些单位,在桥梁检测与维修加固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也储备了相当多技术骨干和领军人才,已成为我国服役桥梁检测与维修加固的专业技术队伍和技术研发基地,是一股中坚力量。对这股中坚力量,交通主管部门应采取鼓励、支持和保护政策,树立他们在服役桥梁检测与维修加固行业的“领头羊”地位,引导他们发挥示范与带动作用,使他们能够站在行业的高度,多做一些法规体系建设、标准规范建立、人才与专业队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成为行业的技术创新基地,这对促进行业进步将有重大意义。

  记者:与“十五”相比,您认为“十一五”期间我国桥梁维修加固工作有哪些新进展?

  张劲泉:
与“十五”期间相比,交通主管部门对服役桥梁检测与维修加固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用于桥梁养护改造的资金显著增加,为我国桥梁检测与维修加固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活力。

  经过多年的系统研究,已形成了一系列服役桥梁检测与维修加固实用技术。

  在桥梁无损检测、损伤诊断、承载力评定、主动加固技术以及补强材料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基本建立了我国服役桥梁技术状况评价、使用功能评定、承载力检评和维修加固技术体系与标准规范。在服役桥梁隐蔽工程检测、耐久性评估、剩余寿命预测和预防性养护等方面有了重要突破。

  记者:您理想中期望我国未来公路桥梁维修加固市场呈现怎样一种发展态势?是否可预测会出现的阶段特征?

  张劲泉: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网和国省干线网的逐渐形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将会放缓,工作重心从建设向建养并重的方向转变。

  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修建的高速公路,经过近二十年的运营,部分桥梁已出现一些病害,目前急需开展桥梁检测与维修加固工作。

  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将有一批从事新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单位转轨进入桥梁养护市场,服役桥梁检测与维修加固行业会在供求两旺的情形下得到全面而长足的发展。

  随着对服役桥梁结构抗力衰变、材料老化等规律的深化认识以及桥梁建管养技术的不断提高,相信我国的桥梁将向更耐久、更安全、更可靠方向发展。经过十到二十年的完善与调整,桥梁维修加固市场将回归到一个理性常态,逐步形成一个稳健的“桥梁工程售后服务”市场。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