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精英 > 正文
言传身教的总工程师袁松
2012-08-15 来源:中国铁建
中国铁建 中国铁建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的袁松,30多年来,从来没有离开过施工一线。从技术员、工程师、项目技术主管、项目总工程师、公司总工程师,到集团公司工程部部长、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大型铁路项目指挥长,袁松始终忙碌在工地。作为技术负责人,他所主管的工程,有多项荣获国家、省部级优质工程;他在石武项目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临危受命,使该项目在不长的时间改变了被动局面,铁路信誉评价跃升至第一名。这些年来,作为企业的员工,他曾先后获得 “文明职工”、“优秀技术干部”、铁道部“火车头”奖章、“金牌员工”、四川省劳模等数十项荣誉。

  他以自己对党和人民的赤诚,对企业的忠诚,无怨无悔地战斗在组织安排的各个岗位上,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奉献之歌。

  奉献的主旋律

  1976年2月,18岁的袁松应征入伍当了铁道兵,新兵训练之后的第二年,袁松进入铁道兵工程学院桥梁系专业学习,遨游在知识海洋中的他如鱼得水。从此,便开始了他“终身奉献于祖国铁路事业” 的庄严承诺,开始了他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奋斗生涯。

  从工地见习技术员时期的稚嫩,到一个大集团公司的副总工程师,袁松历经了技术上的一道道难关,而攻克这些难关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爱岗敬业和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袁松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有心人,凡是在工地现场遇到的技术难题,或陌生的、没有弄懂的问题,就是不吃不喝不睡觉也要把答案找出来才罢休。勤学善思的优秀品质,加上积极主动在施工一线学习锻炼,袁松迅速由一名普通学员成长为技术骨干。扎根于技术岗位的他,从1983年到2003年期间,先后20多次被评为局、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文明职工、技术专家、双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优秀技术干部等到多项荣誉称号。他经常对年轻人讲:“我们从事技术工作的,首先要有奉献精神,要爱岗敬业,只有你热爱这项工作,你才会不断地寻根究底,你的技术水平才会有长足进步。”

  袁松由于长年累月野外作业,加之常常超负荷地加班工作,身患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可他却舍不得给自己留点时间住院治疗。在著名风景区华山脚下参与组织指挥郑西客运专线施工三年多,他无数次穿梭于华山脚下,领导和同志们曾多次劝他上山散散心,但他却硬是没有登临游览华山一次。去年11月,他突然听到妻子检查出有恶性肿瘤的消息后,心如刀绞,强忍热泪,在赶到医院陪护动了大手术的妻子七天后,又赶回现场不分昼夜地处理手中紧迫的工作。接手石武项目后,他面临的压力比在郑西时更大,因脑血管痉挛,他几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今年5月,他的父亲80大寿,全家人大团圆,老父亲眼巴巴地盼望他这个在外工作的儿子能回家来,但由于上级要来工地检查,抽不出时间,他含泪向家中老父亲鞠了一躬,说声“对不起,请原谅儿子的不孝”,便把对亲人的思念藏在了心里。当时,集团公司党委书记陈涛正在项目检查工作,得知此事后,强令他回去。他才不得不连夜赶回家里,可还没有顾得上陪年迈的老父亲多说几句话,第二天就赶回了工地。多年来,他把这些都悄悄地埋藏在心底,从不向主动组织上和身边的同志流露半点信息,参加工作以来,他从未因身体和家庭原因耽误过工作。

  创新的主战场

  袁松在技术上勤于钻研,很多同志遇到技术难题找到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多年来,他作为技术主管所负责的工程,获得了众多优质工程的荣誉。他负责的当时全国同类工程中规模最大的青岛流亭立交桥,获国家优质工程。1994年底他作为项目总工负责的宁波潘火立交桥,也是当时全国市政工程中规模最大的立交桥,再次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奖。

  然而,随着国家高速铁路建设事业的兴起,从郑西客专到石武客专都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由于中国客专建设投资大、发展速度快,在世界上还没有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很多技术问题等待攻关。为保证高速铁路建设一次建成,一次成优,保证关键技术的应用,袁松受命带领一批专业技术干部,分别承担了铁道部的两项重要科研项目:一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与沉降观测试验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施工工艺试验研究”的课题,通过强夯、水泥土挤密桩和柱锤冲扩桩等实体工程施工试验,对施工机具选择、施工工法、关键性技术参数等进行研究,提出了满足客运专线的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施工工艺和方法,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二是主持了“时速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32m简支箱梁试制和试验研究――高性能混凝土、后张梁施工工艺研究”的科研课题,对高性能混凝土施工工艺方案设计,自动化内模板的设计、安装及拆除工艺,箱梁混凝土的浇注、养护和温度控制工艺,预应力施加顺序、孔道压降工艺及配比研究,箱梁架设支座锚栓降体的配比、灌注工艺等深入研究,总结,该项课题成果已顺利通过铁道部有关部门的评审。

  对德国旭普林公司的无砟轨道技术和设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消化、吸收,结合实际条件,在吸取国外经验的同时,自主研发双轨式轨枕生产线,经实际生产应用,成功生产出合格的双块式轨枕,与同类生产线比较,该套生产线具有结构简单、占地少,功能多(稍做调整即可进行普通轨枕的生产)、投资少(约为同类产品造价的1/3)的特点,并具有100%的知识产权;经过反复试验轨枕铺设,使得郑西线第一段200米无砟轨道试验段一次铺设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对旭普林成套设备提出了改进意见,这些意见得到了旭普林专家的认可,并在后续设备的制造中得到了吸收和改进;组织制定、完善了无砟轨道成品的检验、检测方法。参与了郑西线大断面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工艺研究,确保隧道安全快速掘进;参与了大断面黄土隧道地表裂缝控制措施研究,通过地表裂缝的机理研究,制定了仰供、二次衬砌紧跟掌子面,加强初期支护固定措施,有效的控制了隧道沉降和地表裂缝的产生。

  作为石武项目指挥长,他亲自与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解决了2型轨道板生产国产化、900吨箱梁双层存放等技术难题,实现了梁体抹面、压浆张拉等工艺的创新,在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伟大进程中,袁松做出了自己杰出的贡献。

  管理的主题歌

  接手石武项目后,他面临着因意外质量事故造成的被动局面,面临着工期从29个月缩短到25个月、工期异常紧张的压力,面临着资金紧张和成本控制的压力。如果说,以前他可以一门心思钻研技术,现在,他还肩负着整个项目的运转,尤其是安全质量和项目盈亏的重任。

  作为投资数十亿元的一个项目指挥长,袁松可谓费尽了心血。他除了外事应酬,几乎每天都能在工地上见到他的身影。石武项目管段长,由多个工区组成。袁松善于抓重点、难点,抓主要矛盾。他经常在工地巡视,走到那个工区,一旦发现问题,立即纠正。他常常找来工区负责人和技术干部,一起研究解决办法,现场敲定解决方案。

  作为局级大型项目指挥,袁松身上没有那种所谓的派头,亲和、务实,在吃穿住行上也不讲究排场。他在管段内检查指导工作,到了吃饭时间,经常是走到哪里,就在哪个工区吃饭,不讲究什么色香味,吃了饭接着巡视。

  为了控制成本,袁松经常过问后勤的开支情况,能少则少,能省则省,不仅要求下属树立节俭意识,对自己更是严格要求,下的去“狠手”。在福利待遇上,他和大伙儿一样,严格按照标准来,包括办公费、电话费开支,都一样。关于奖金发放,有的同志觉得这个月很累,应该多发一些。但袁松不这样看,他要站在领导的角度考虑问题,他想的是,组织交给我管理这个项目,我要千方百计控制成本,不能成为二十三局的罪人,要对得起企业,对得起组织。一句话,他想的是如何能使效益最大化。他担任石武项目指挥部指挥长期间,由接手时的全线倒数,到现在全线第一,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

  育人的主轴线

  应该说,从高速客专总工程师这个角度看,袁松是二十三局集团最先“尝螃蟹”的人,他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在专业技术上足以成为全局众多技术干部的老师;他所担负管理职责,逼迫着他必须将同志们教会,工作才能顺利开展;他的热心肠,决定了他非常重视培养年轻技术干部。

  在郑西项目,那是二十三局集团遇到的第一个高速客专项目,作为总工程师,他一边自己琢磨问题,钻研技术,一边逐个项目去授课,讲清建设高速铁路的意义,教授高速铁路与其他工程施工的不同之处,共同攻关研究现场遇到的问题。从而使郑西项目在科技攻关上取得了巨大成效。

  石武项目上场后,由于集团公司相继拿到多条铁路大线的施工任务,技术人员紧张。全线大多数技术人员,包括一些管理人员,都是第一次与高铁“亲密接触”。特别是石武第五项目部,他们大多来自养马河桥梁厂,没有干过铁路综合工程,更别说高铁了,袁松作为项目经理,白天布局全线施工生产重任,晚上去给大家授课。石武上场的前一年,他每个星期要到项目,或在指挥部为大家授课三次左右,很多年轻技术干部说“像袁松指挥长这样的领导,我们有幸共事一个项目,能缩短我们很多弯路!”

  袁松就是这样,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技术人才,他们已经陆续的“飞”出了原来的项目,独立承担起了重任。30多年来,经他直接培养成才的青年技术人才数以百计,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