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原丹池公路六寨汽车站和丹池公路局办公楼。
82年前,2万工人云集河池,手挖肩挑,仅用一年多时间,便在悬崖峭壁间刨出丹池公路,150多人献出宝贵生命——
一条出山路 多少血和泪
82年前,2万余名民工组成了修筑丹池公路的大军,用手挖肩挑在悬崖峭壁间、原始森林中修建了丹池公路,150余名修路工人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又逢清明时节,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告慰其亲属,南丹县六寨镇政府工作人员将竖立在该镇中山公园内的“丹池公路殉职民工姓名石碑”上的殉难民工信息全部抄录下来,放在河池网上公布,供后人缅怀。
在金城江区河池镇,也竖立着一座“丹池公路殉职工友纪念塔”。1942年3月18日,著名作家巴金第二次路过这里,小住河池镇,参观了该纪念塔,并撰文《旅途杂记》记述他参观此塔的情怀。遗憾的是,据河池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该塔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已被损毁,目前仅留下一座六角凉亭供游人休息。
兴筑西南交通要道
1930年,李宗仁、白崇禧等新桂系首领重新统治广西。新桂系统治者为了发展经济,增加财源,扩充军队,同蒋介石抗衡,1931年很快恢复了公路建设。河池是广西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又是广西通往西南的咽喉要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广西军政当局认定,修建丹池公路最有经济价值,既可促进丹池锡矿资源的开发,又能收取贵州省进出物资的大量过境税。因此,省政府不惜从财政拨支巨款,锐意兴筑丹池公路。并成立丹池公路局,1931年12月27日,委任新桂系第七军参谋长莫树杰(南丹六寨人)任丹池公路局局长。
丹池公路1933年开始边测量边施工,全长111公里,共征调民工和招募石工2万余人进场施工。全线路基石方工程巨大,尤以大山塘、打锡坳、困龙关、鸡公山及车河河沿岸为多,大部分属石灰岩。工程由省政府按工程预算分期拨款,共支东毫128.5万元(广东省铸造的面额为一角、两角的银币)。
1934年1月20日,丹池公路竣工,在六寨举行通车典礼,由李宗仁夫人郭德洁主持剪彩。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适应抗战的需要,即划为国道。
艰苦的修路年代
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正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时期,不要说修路,就是生存都很艰难。
据《河池交通志》记载,丹池公路在一年多的施工期中,由于路线经过大石山区,工程困难艰险,筑路工人逾万,当局虽口讲安全,但缺乏具体措施,工程一包了事,因此,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加以供给困难,生活艰苦,缺医少药,病亡者亦复不少,死亡的工人达150余人。
“以前的修路环境太艰苦了,听老人说,以前这里到处是悬崖峭壁,原始森林里还有很多猛兽,修路工具又简陋,火药不够,就拿木头烧石头,石头被烧得通红后一浇水就开裂了,再拿铁锤一点点锤,用钢钎慢慢撬……能在这么短时间修通这条公路,太不容易了。”南丹县公路局职工韦礼平说。这位曾参加过国道210线修筑的修路工,对上世纪90年代的修路环境仍心有余悸,更难以想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筑路环境有多恶劣。
“当时没有什么机械,不像现在有挖掘机、压路机、切割机等,全是靠人力。打炮都是人工点,山体炸开后,再用铁锹铲、箩筐装,将土石一筐一筐挑出去。困了累了就在路边躺,很多民工不是被石头砸死的,就是累死的,粮食也不够吃。”南丹一位曾参加过修路老人说。
残留碑石留下历史印记
据南丹县志记载,位于六寨镇政府大院附近的中山公园,建于1932年,内有“丹池公路落成纪念碑”,纪念碑周围栏杆镶有石牌多块,存有李宗仁、于右任等人的题词。山下还有一块“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
在中山公园内,记者看到,两块丹池公路殉职员工纪念碑立在园内,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殉难员工的姓名、祖籍、出生年月,虽历经80多年的风雨洗礼,名单仍清晰可辨。其中一块碑记录的殉难者名单,祖籍大多来自湖南、贵州等地,另一块碑上,记载的多是南丹本地的殉难者。这些殉难者,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16岁,其他大多是20岁、30岁的青壮年男子。而史料记载的丹池公路殉职工友纪念塔,已不见踪影。
六寨镇文化站站长董桂芳介绍,中山公园内原先还有一座10多米高的丹池公路殉难工友纪念塔,但在“文革”时已被砸毁,散落的碎石被一些群众拿去做房屋的基脚。在公园的山脚下,记者就看到了几块碎裂的碑石散落在草地上,碑文还清晰可见。董桂芳说,原来纪念碑放在政府大院,前几年,政府工作人员才把它安放在中山公园内。每块碑石,有近千斤重。对于碎裂的碑文简介,六寨计划向县里申请经费对其进行修复。
在中山公园对面的六寨镇政府大院内,耸立着一座气势宏伟但外墙已有些斑驳的大楼,董桂芳介绍说,这就是当时丹池公路的指挥部,1934年建成,当时莫树杰就是在这里办公的,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便成为六寨人民政府的办公楼。“我们当时一直在这栋楼里上班,直到2002年新的办公大楼建成,这栋楼现在已被当作国家重点文物进行保护。”
据《南丹县交通志》记载,这栋楼原来还是六寨的汽车站,是当时丹池公路众多车站中最大最宏伟的。
丹池公路仍发挥重要作用
丹池公路通车后,多次遭受战争和自然灾害的毁坏,但几经改善和抢修,大多数时间都能维持通车;它也是新中国成立时,河池境内唯一通车的公路。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丹池公路不断进行修复和管护,砂土路慢慢变成柏油路,群众出行更加快捷、舒适。直到2000年,因国道210线寨任二级公路投入使用,丹池公路才分段降级为县、乡道。
近年来,为深入实施城乡新貌新风工程,南丹公路管理局共投入170多万元整治丹池公路。
由于丹池公路途经矿区且属老龄油路,运输矿石、废方的重车较多,常年处于超负荷承载状态,路面损坏较严重;加之部分群众在路边填土围筑苗圃高出路面达五六米,导致公路排水不畅,致使路面出现大量坑槽、沉陷。2011年,该局投入95万多元对城关镇拉所路段、车河路段共5公里路段进行大中修及路面坑槽等病害的修补;2012年,投入资金58万多元拆除重建大坝桥;听取政协人大代表意见,投入15万多元修复三脚塘、打昔坡病害路段和开挖整治排水不畅的公路边沟。
如今,从南丹到河池,不仅有二级路,还开通了高速路,路越来越好走,百姓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这更让我们怀念起那些为河池的道路交通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修路先辈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没有前辈的辛苦付出,哪有我们今天便利的出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