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9时40分,室外气温38℃,地表温度超过50℃。
记者乘车来到省道206线德化国宝乡路段,赤水公路站的叶德财和他的7位工友正在摊铺沥青,修补破损的路面。车外空气热得灼人,几块刚补好的坑槽还在冒着热气,把温度计放在沥青上,温度值一下飙升到了153℃。记者下车仅几分钟,就已汗流成“河”。
“沥青温度要达到150℃以上才能摊铺。”46岁的叶德财做养路工28年,每年夏季都要在高温下连续工作。他告诉记者,由于厦沙高速德化路段正在施工,大量重型车经206线运输建材,路面损坏严重,今年修补的工作量非常大,“一天要补大大小小10多个坑。修补这个近两平方米的坑,就要花40分钟,而以前完全靠人工得两个小时”。
记者站在旁边观察,补一个坑大约有5个步骤:切割机将坑洞切割平整,将修补的路面割成方形;用破碎机将坑洞打碎;清槽,将坑洞周围吹干净;随后打沥青,沥青填满坑洞后,用小震动机将沥青震平;最后大震动机上场,将路面压平整。
烈日下,橙色的摊铺机边走边吐出沥青,摊铺在坑槽里,地面上立即腾起缕缕青烟。气味刺鼻,机械轰响,工人间交流基本靠吼。叶德财和两名工友紧随其后,踩在滚烫的沥青上挥舞着铁锹,将沥青铲到坑槽的每个角落,双脚不停地踏着步,发梢的汗珠像雨水般往下落。
记者拿起铁锹准备体验一下,一位工人赶紧拦住说:“你就这样踩上沥青,鞋底马上烫化。”“我们的专用鞋有3厘米厚的胶底,里面还垫了几层棉鞋垫。”叶德财告诉记者,他们的鞋底不易被烫化,棉鞋垫可以隔热,但两脚还要不停地移动,否则会烫伤。“干我们这行,都有烫伤脚的经历,一个夏季得换好几双鞋。”叶德财说。
叶德财让记者在外围将散落的沥青颗粒铲起重新拍入沥青层。记者坚持10多分钟,就感觉头晕目眩、呼吸困难。
一位老工人卷着裤腿,腿部黝黑的皮肤上有不少水泡和伤疤,他说是被蹦出的沥青颗粒烫的,“你别小看这些沥青颗粒,蹦到身上,马上起个泡,有时还被烫掉一块皮”。说话间隙,他拿起装着白开水的可乐瓶灌下几大口:“喝下去的水马上变成汗流出来,一天也不用去一次厕所。”
不远处的另一个修补点,几位工人师傅正用铁锹把卡车上倾倒出来的沥青铲进摊铺机里。站里唯一的女工、40岁的何燕玉说,他们在户外的降温措施主要靠头上一条湿毛巾,尽管不停地擦,汗水还是在脖颈间流淌,只要上路,衣服就没有干过。记者看到,几位工人衣服上已结了盐霜。何燕玉笑称:“修补完一次路面,我们身上的盐都够炒几个菜了。”
头上太阳晒着,脚下沥青烤着,身上热浪烘着……“为什么要在高温下摊铺沥青?”记者问。“温度越高,沥青黏性越强,铺的路越牢固。说实话,我们也想待在室内吹空调,但路坏了,车就跑不动,还容易出事故,必须及时修补。”何燕玉说。
说话间,一个近4平方米的坑修补好了。“现在能快速修补好,还有摊铺机的功劳。它是修补路面坑槽的专业机器。看它的大肚子,是个保温仓,可以存储热沥青。”叶德财说,养路机械化,提高了劳动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以前全靠人工养护,一天只能摊铺几十平方米的沥青,现在提高机械化作业力度后,一天能摊铺几百上千平方米。
“现在公路养护逐渐机械化了。”叶德财说,有保洁车、养护综合车、大小挖掘机、大小装载机、切割机、割草机、大小压路机、夯实机等,但仍少不了养路工的日常养护。
“我们养路工大多是‘路二代’,我是子承父业,1987年来站里工作,不知不觉28年了,养护的路程加起来有30万公里。”叶德财自豪地对记者说。
何燕玉有些羞涩地告诉记者,她是“路三代”。“这份工作对技术、文化没有太多要求,待遇也不错,但工作辛苦,还有危险性。一次,离我半米远的扫帚被车碾得弹出老远,如果我反应慢,可能被碾的就是我了。”何燕玉说,现在养路工不好招,所以才有了他们这些“路二代”“路三代”。
(记者:魏桂莲通讯员:寇婉琼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