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祖孙三代见证新疆铁路变迁
2015-08-25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蒸汽机车,到80年代的内燃机车再到现在的电力机车,我们祖孙三代见证了新疆铁路的飞速发展和哈密机务段几十年来的变迁1近日,在哈密市前进东路光明花园小区一栋宽敞明亮的楼房里,60岁的苏跃斌说起新疆铁路的巨大发展变化,无限感慨又非常欣慰。

        哈密是新疆最早通火车的地方。半个多世纪,哈密铁路线上演绎着岁月的交替流转。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铁路之家”,哈密机务段也成为苏跃斌一家三代人的集体记忆。“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火车司机,开了一辈子蒸汽机车。说实话,他那一代的司机是最苦最累的,没能赶上好时候。”苏跃斌以这样简短的语言总结了父亲的一生,还有些无奈地摇摇头。

        1958年12月31日,兰新铁路通车到新疆的东大门哈密,结束了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苏跃斌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为了支援新疆铁路建设,1959年,他从老家黑龙江调到哈密机务段工作,在新疆一呆就是一辈子,并且将子孙都留在了这片热土上。

        上世纪50年代的我国铁路并不发达,蒸汽机车牵引,运行速度不过每小时40公里左右。火车司机工作也非常辛苦。但听着火车汽笛声长大的苏跃斌,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穿上铁路制服,戴上大檐帽,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1976年,他的这一愿望得以实现:作为一名返城知青,苏跃斌被分到哈密铁路段做司炉工,开启了自己的铁路生涯。

        但梦想与现实还有距离。当时由于是蒸汽机车,动力不足,作为司炉的他要不停地往炉子里填煤。一路下来要填十几吨煤,汗流浃背,常常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衣服又黑又脏。这时身为火车司机的父亲就教导他:“既然干这一行,就要尊重这份职业。好好干,争取早日考上司机。”

        是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从司炉起步,苏跃斌慢慢地做起副司机、司机。期间他开了9年的蒸汽机车,20多年的内燃机车,直到2010年从火车司机的岗位退休。如今,两个双胞胎儿子苏波和苏涛也成为哈密机务段乘务员,延续了父辈们的道路。“现在孩子们开的都是电力机车,速度快,车厢内干净整洁,而且都有空调,条件跟我们那时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儿子们开火车比较幸福。”苏跃斌说着,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生于1982年的苏波、苏涛同在哈密机务段同一车间工作,“铁路梦”在祖孙三代手中得以延续。哥哥苏波是2002年从部队转业到哈密铁路机务段工作,弟弟苏涛2005年铁路技校毕业后被分配至哈密机务段。

        爷爷虽于几年前去世,退休后的父亲苏跃斌一有机会就和儿子一起畅谈,或探讨工作,或追忆铁路过去,畅想未来发展。“开火车时一定要遵章守纪,牢记安全第一。”交谈中,父亲经常这样告诫儿子。或许是听得多了,随着工作时间长了,兄弟二人也逐渐领悟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因此,上班前充分休息,工作中严于律己,下班后积极学习业务,已成为他们的日常遵循。

        两兄弟坦言,真正接触这个行业,发现还是比一般工作要辛苦一些。火车司机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需要长期熬夜,而且火车开起来之后必须到站才能休息,不是说停就停。但由于新疆铁路的快速发展,现在的作业过程和环境比爷爷和父亲那时强多了。

        随着新疆铁路运输业快速发展,1985年,乌鲁木齐铁路局全部列车换成内燃机车,从此新疆铁路告别了蒸汽时代,铁路运输能力和速度有了质的飞跃。

        2008年至2012年,兰新铁路新疆段进行电气化改造;2013年,列车货运能力提升1倍,达到1.5亿吨左右;2014年11月,兰新高铁乌鲁木齐—哈密段开通运营,新疆正式迈入“高铁时代”。

        作为新时期的铁路人,与爷爷与父亲相比,苏波、苏涛是幸运的,他们见证了新时期新疆铁路的飞速发展。本文来源:新疆天山网-新疆日报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