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兴出生于1939年,籍贯江西南昌,现任中交四航设计院路桥所总工程师。40多年来他一心扑在桥梁建设事业上,刻意创新,硕果累累。上官兴设计的90多做桥梁中,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次,其中省、部级一等奖以上7次,为国家节省建设经费数以千万元计。由于业绩突出,先后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湖南省特等劳模”、“交通部双文明劳模”、“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是业内公认的桥梁专家。
生于桥梁之家 耳濡目染早立志
上官兴生于桥梁之家,他的父母亲都是桥梁工作者,从小就对上官兴因材施教。耳濡目染下的上官兴早早就立下志向,将来一定要投身祖国的桥梁事业。父亲曾这样对上官兴说:中国古代的桥梁技术灿烂辉煌,领先于世,著名的赵州桥建于公元608年,跨径达37米,而1300每年过去了,中国的石拱桥仍不过只有60米,平均每60年才跨进一米,这样的状况中国怎么能强盛!父亲的教诲让上官兴刻骨铭心,更坚定了他要学桥、造桥的决心。
光有志向是不够的,还需要实际行动。高中毕业时,上官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条件艰苦、流动奔波性大的公路专业。
1962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茶陵浣溪大桥工地。到了工地的上官兴如鱼得水,没有人传授他技术,他就偷偷地向老造桥工人请教;没有学习技术和钻研业务的氛围,他就自己默默地观察、思考。当时一场百年未遇的大水冲倒了桥墩围堰,大家都一筹莫展,上官兴大胆提出了当时桥梁界不多见的空中吊装法施工,在吊装工人的帮助下终于一举取得了成功。
创新标兵上官兴
一名科技人员,他可以按部就班地照已有的技术规范与规章去工作,可以按现有的工程模式去设计,这丝毫不影响个人的工作成绩。上官兴却不满于此,他认为不断创新、勇攀高峰才是科技工作者应有的品德。
1970年他提出的拱桥设计中“连拱简化计算法”,被誉为“湖南法”。他创造的石砌版肋拱新结构,能将拱桥体积减少30%。特别是1971年他在长沙湘江大桥中提出的双跨缆吊施工方法,创造了64天完成1万吨构件吊装任务的奇迹。这一成果被日本土木工程界赞誉为中国70年代桥梁建设的杰出代表,由此上官兴获得了国家首届科技进步二等奖。
天子山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境内,天子山峡谷深100多米,宽约200米。天子山大桥工程于2001年春动工,建设历时一年多,由于山区气候恶劣,地质条件复杂,建设无法按计划进行。为克服100余米高的箱形拱桥施工困难,上官兴提出“钢管砼桁式索拱桥”的新构思并组织华东交大和中交四航设计院路桥所完成修改初步设计。2003年在湖南路桥公司和贵州省桥梁设计院的共同努力下,125m跨径天子山桥胜利建成,系世界上首例拉索组合拱新结构。
2003年~2004年,上官兴参与苏通大桥建设,担任当时最大跨径(1088m)斜拉桥基础施工的“钻孔桩专家”。他提出“P.H.P专用泥浆”技术,帮助施工单位实现了120m超长桩的零沉淀(设计允许20cm)。提高桩承载力10%。他对131根钻孔桩施工平台方案进行优化,提出直接用钢护筒做钻孔桩施工平台的创意,为二公局和二航局两个施工单位节省施工钢材高达6000t。他在认真总结17根试桩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超长钻孔桩沉降曲线(σ-y)计算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2006年,上官兴荣获苏通长江大桥“创新标兵”光荣称号。
一心付桥 虽苦犹甜
上官兴年轻时兴趣十分广泛,绘画、摄影、提琴、手风琴、诗词样样都精通。但从事桥梁设计工作给他精神上带来了极大的兴奋和幸福感。人们送了他一个绰号“桥痴”。
上官兴一年到头,不是在工地就是在工作室,。20多年前妻子难产,,家里要他火速赶回去。然而上官兴却坚持要在拱肋开吊后回家,当他回家后,妻子在同事们关心下早已动过了手术。
每年隆冬腊月是河道枯水时期,也正是桥梁基础施工的黄金季节。上官兴已记不清有多少年春节是在工地上过的了。1988年在修建广东九江大桥合拢的关键时刻,他母亲病逝。上官兴本已到了广州火车站准备回南昌去奔丧,但想到广东省领导对大桥安全合拢的担心,作为总工程师的责任感促使他毅然返回工地。“自古忠孝难两全”,上官兴坚守在大桥岗位上,他饱含热泪遥望亲人,向母亲默默致哀。
上官兴认定了“科技兴国”、“科技兴桥”的硬道理。他坚守岗位,把科研与设计紧密结合起来,推进桥梁技术质的飞跃,努力为我国桥梁技术早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作出新贡献,这正是一位真正的桥梁专家具有的高尚的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