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时代赋予的使命
2011-08-17 来源:中国桥梁网
作为目前国内最年轻的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胡建华的名字与他主持设计的岳阳洞庭湖大桥、益阳茅草街大桥、广东佛山平胜大桥及湘西矮寨特大悬索桥一样,久负盛名。近日,记者有幸在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青年才俊。
记者面前的胡大师与想象中一样,有着一个年轻的事业成功者特有的锐气、渊博的学识、深刻而独到的思想;不一样的是比想象中多了一份诙谐和风趣,以及对其所从事的事业的深刻理解。交谈中,他旁征博引,对文学、历史、哲学,甚至流行文化的了解和见地,都让我们领略到了一种别样的大师风范。
此次访谈,胡大师围绕“创新”话题与记者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交流。面对记者的提问,他往往会将问题置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并善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无论是谈到创新理念、桥梁技术水平,还是他个人的成长与成就,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条件去探讨和分析,所有的问题在大师那里就变得简单起来。
顺应时代潮流 勇担创新使命
谈到他在桥梁设计方面取得的众多突破与创新,胡大师表示,个人创新的成就归根结底源自所处的创新时代。作为个人,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充分依靠团队力量,并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任何人,无论处于什么时代,成长于怎样的环境之中,都必然要肩负社会赋予的责任与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领域涌现出的众多科技创新成果与国家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是分不开的,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当下,我们就处在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是当今时代赋予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而个人对所在企业、对社会、对民族发展所负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则是推动人类不断寻求突破、取得创新的源动力。”
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前提下,个人所在企业对其创新的推动作用尤为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胡大师感慨,他主持设计的所有桥梁作品,无论是早期的岳阳洞庭湖大桥、益阳茅草街大桥、广东佛山平胜大桥,还是如今在建的湘西矮寨特大悬索桥,每一项创新成果都与自己所处的优秀团队密不可分!
一个优秀的团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技术积淀对技术创新起到的推动作用是不可限量的。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自1960年创建以来,对人才的重视、培养始终贯穿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在重大项目上启用人才时更是不拘一格;在多年的路桥勘察设计实践中,设计院从未停止过对技术创新的追求和探索,通过多年的努力与实践,形成了卓越的创新能力,并逐步确立了在业内领先的技术地位。
回忆起当年设计院承担广东佛山平胜大桥项目时的情景,胡大师告诉记者,当时,自锚式悬索桥的设计经验在国内还是空白的,能否在没有任何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完成设计任务?面对巨大的挑战和各界的疑虑与担心,凭借自身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设计院多年的悬索桥设计经验,胡大师对完成项目充满了信心!
“战略上藐视困难,而战术上要重视困难”,胡大师和设计院在充满信心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和正视在自锚式悬索桥设计经验上的不足。解决这一问题,唯一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学习、学习还是学习!“学习是突破难关、不断迈向成功的法宝。遇到任何新的挑战和困难,敏而好学是关键”。从此,胡大师在办公室里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夜以继日地专研了十几本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和书籍。就是凭着这份自信、坚持与执着,胡大师与他的设计团队出色地完成了佛山平胜大桥的设计任务。广东佛山平胜大桥也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世界第一大跨度自锚式悬索桥、世界第一座独塔、混合梁、多索面悬索桥,并先后获得了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市政公用工程设计二等奖;设计院不但凭借此桥在业内名声鹊起,更是依托此桥发展了悬索桥的结构形式和设计理论,佛山平胜大桥也成为此后国内多座大跨度自锚式悬索桥梁设计的典范。
而这种大胆的挑战、执着的专研,对创新的痴迷,几乎贯穿于他所有的桥梁设计过程之中。湘西矮寨特大悬索桥架梁方案的研究从2007年就已经开始,经过长达三年、四个阶段的反复论证,才最终确定了柔性轨索滑移法架设悬索桥主梁的新工艺。在这三年的论证期间,从顶推架梁法到轨索推梁,从刚性轨索推梁到最终的柔性轨索滑移法,因技术和造价等原因,方案一次次被否定,然而,所有的困难都阻挡不了这位自信、执着、努力的大师创新的脚步。六所大学多位桥梁精英无数次讨论商议,众多国外的专家也都多次献计献策。可以说柔性轨索滑移法架梁法汇集了众多专家的智慧,是一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晶。
交流过程中,胡大师与记者分享了一条他很喜欢的短信:“一个人的成功有四个关键要素:对成功的强烈渴望、无时不在的自信、不断的学习与进取精神、外加持之以恒与永不言败”。回顾他的桥梁设计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四条要素在胡大师的身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建成于2000年的岳阳洞庭湖大桥是国内第一座多塔斜拉桥,实现了斜拉桥由单塔、双塔向多塔结构的跨越,开辟了大跨度桥梁结构的新领域,成为后续数十座多塔斜拉桥的典型范例;
益阳茅草街大桥是世界第一大跨度钢管砼系杆拱桥,首次形成了钢管砼设计与施工成套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不但成为了国内类似桥梁设计的范例,也为此类桥梁设计提供了技术标准。
广东佛山平胜大桥也是在国际上首次采用独塔悬索桥结构,发展了悬索桥的结构形式和设计理论,其世界第一大跨度自锚式悬索桥、世界第一座独塔、混合梁、多索面悬索桥等成果更是为世人所瞩目。
即将合龙的湘西矮寨特大悬索桥,更是以开创性的塔梁分离式悬索桥新结构赢得了世人的瞩目。大桥采用了塔梁分离式悬索桥结构、柔性轨索滑移法架设悬索桥主梁、碳纤维材料吊索,索塔、锚碇和隧道三位一体实现了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上的全面突破。
目前在建的世界上桥面最高、跨径最大的混凝土多塔斜拉桥——汝郴高速公路赤石大桥首次采用空心薄壁索塔结构(27x38m),塔高高达307米,此桥使我国多塔斜拉桥建造技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鲜为人知的是,在多年前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胡大师就曾开创性地提出了三塔悬索桥的桥型方案与结构理念。目前,备受瞩目的泰州长江大桥采用的正是这种结构。
一座座里程碑式的桥梁工程,像一部桥梁结构创新成果的画卷,展示着大师对创新孜孜不断的追求。
采访中我们发现,虽然从事桥梁设计工作多年,但是胡大师的言语之中仍然充满对桥梁设计工作的激情与热爱。胡大师表示,实现创新的前提是必须对所从事的事业富有激情和兴趣。而这份激情的根源还在于责任,只有充满对国家、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才能对工作充满激情,而这份激情又能激发灵感,不断取得新的创新成果。
工程承载历史 理性看待创新
如何看待创新的价值?胡大师表示,就创新本身而言,能对行业起到引领作用、能对行业的技术发展有所贡献,这便是最有价值的创新!“工程设计承载历史”,回顾国内外的建筑史,不难发现,历史上有名的工程,往往都是因其出色的设计而名留史册。设计决定了工程的投资规模、质量、安全,管理与施工,也决定了工程能否被后人铭记。简单地说,这种标准与国家提倡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理念是一致的。悉尼歌剧院之所以能够为世人所景仰,成为一座经典建筑,正是源于其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设计理念。
桥梁设计创新的价值,也必须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量。一座大桥的设计创新是否是有意义、有价值,标准就在于是否有利于资源节约、是否有利于环境友好,这也是胡大师在其桥梁设计生涯中不断追求的标准。
岳阳洞庭湖大桥作为国内第一座多塔斜拉桥,在其建成之后,因其资源节约、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成为后续数十座多塔斜拉桥等的典型范例;益阳茅草街大桥,从施工工艺方面进行了改进,首次形成了钢管砼设计与施工成套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发展了我国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的基础理论,既节省了建桥造价,又引领了桥技术的发展。
湘西矮寨大桥又是一座里程碑式的设计作品,进一步使此标准在实践中得以运用。从这个层面上讲,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哪座桥梁在设计伊始就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设计理念贯彻到整个设计过程中。湘西矮寨大桥采用了塔梁分离式悬索桥结构,两个塔的跨度达1176米,而主梁长却只有1000米,避免了山体的大量开挖,既保护了环境、节约了投资,也实现了桥梁结构与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
“作为当一名桥梁工程师,当回头审视自己的作品时,扪心自问,自己的创新成果是否对社会有所贡献,是否对所在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正面,那么这便是真正意义的创新。”
去除浮躁心态 用心缩小差距
谈到我国桥梁技术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胡大师认为,这并不是单纯的建造技术上的差距。我国桥梁建设的工艺水平与国外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这种差距不仅仅存在于桥梁行业,我们国家的整体工业水平都是亟待提高的,这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各行各业的协调发展,在工业水平整体提升的基础上,再结合桥梁行业的具体情况,全面跟进才是解决之道。
另外,在材料与工艺方面,我们与国际水平也是有差距的,“比如矮寨大桥用于做吊索的碳纤维材料,国产产品就无法达到标准,只好从日本进口,非常遗憾!”。
而在胡大师看来,最为重要的,也是最需要我们花大力气、费大工夫改进与提升的,是目前我国在桥梁基础理论研究和标准规范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要落后和薄弱得多。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胡大师说,这就需要有一批人能够潜下心,专注于这方面的研究。基础理论研究的确是一项非常艰辛、非常枯燥的工作,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必须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来不得一点浮躁、功利的心态。当然,目前社会上、甚至学术界的确存在着急功近利、浮躁和功利的风气,而且这种现状既不是一个或几个专家和权威人士就能改变的、也不是短时间内立刻就能解决的,需要的是我们长期、耐心、踏踏实实地一步步去改进。
胡大师说,这个问题也要辩证去看。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是呈波浪式、螺旋式发展的。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不例外。应该认识到,我们目前存在的上述问题都只是暂时的,只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非常小的曲折,我们既要正视问题、积极改进,又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绝不能因此停止前进的脚步。
“我相信,在全社会、全行业共同的、不懈的努力下,在众多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能看到我国桥梁技术领先于世界!”
【采访手记】在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胡大师风趣、幽默的话语使得采访过程不时爆发笑声,但这却并不是一次轻松的采访,相反,这实际上是一次很有压力的采访。无论是谈到技术创新以及价值、或是我国桥梁技术水平与国际的差距及其深层原因,还是谈到个人价值的实现,在大师轻松、随意的表述下,在多次“可以理解”的感叹中,记者听出的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社会责任感、对行业发展的忧患意识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信心。他能理解创新与突破的不容易,但他不能接受工程设计上的毫无新意;他能理解目前社会上很多人在物欲横流下的迷失与不坚定,但他不能接受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浮躁风气……
面对大师的这份责任感与忧患意识,记者也不由得审视我们作为行业媒体是否还可以做得更好;作为社会和行业的一份子,自身是否还可以更踏实、更努力一些,为推动行业进步作出更多、更有效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