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精英 > 正文
测量人生
2013-12-20 

测量队长周艳明进行线外无砟轨道精调作业

有人说,测量工作天天与枯燥的数字打交道,单调乏味;也有人说,测量工作追求的是精准和完美,是高智商人所从事的工作。

  乘坐过高铁的旅客,普遍感受到高铁行车的舒适性和平稳性。然而,大部分旅客并不知晓,这种安全、舒适、平稳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量工作者工作中的精细精准、韧性和执著。

  2010年3月,随着兰新高铁工程项目的上马,戈壁极旱地区特殊的地质条件,能否满足路基的零沉降控制的要求?冬季寒冷漫长、夏季酷热干燥、昼夜温差相差15摄氏度以上的特殊的气候环境,如何防止无砟轨道开裂,确保无砟轨道施工精度?这些对曾经参加过武广、合武高铁施工的中铁十一局集团一公司兰新高铁项目部测量队的小伙子们来说,是一种认真负责、耐力韧性、探索创新的严峻考验。

  “既然选择了测量工作,就要对它负责”

  中铁十一局集团一公司承建的兰新高铁甘(肃)青(海)段第16标三工区,地处玉门关市以西、佛教艺术圣地敦煌以北的瓜州县柳园镇境内,全长31.307公里,管段的主要工程量为:车站1座,路基土石方约350万立方米,大桥4座1548.84延米,中桥1座99.1延米,小桥8座190.6延米,涵洞73座1517.73横延米、无砟轨道31.307双线公里。

  2010年3月底,内地已是桃红柳绿,春暖花开,河西走廊的戈壁滩却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滴水成冰。

  戈壁荒滩恶劣的气候条件和艰苦的自然环境,让久居内地的一公司兰新项目部测量队长周艳明和他的测量队员们始料不及。

  “刚到戈壁深处的工地,气候不适应,几乎天天流鼻血,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好不容易才止住。尽管如此,但大家都无怨无悔,认认真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从来都没有一点松懈和马虎。既然选择了测量工作,就必须对它负责”,测量队员陈佳林的话语里透露出坚定和执着。

  测量队进行施工前期准备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做好和设计院的管段线路控制点交接桩工作。

  由于项目部住地当时正在建设中,生活条件极其不完备,测量队和先期到达的员工们就住在瓜州县城。从瓜州县城到工地有50公里,刚来的时候并没有路,沿途凹凸不平,遍布黑砂石和骆驼刺,驾车行驶也要一个小时左右。极目远望,褐戈壁,骆驼刺,风萧萧,可谓“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让初次进入戈壁荒滩的人不知路在何方、人往何处。

  3月25日,寒星渐隐,晨曦吐白。周艳明和他的5名测量队员,全副武装,穿着棉衣,戴着棉帽和口罩,准备好一天的矿泉水、火腿肠和法式小面包,在设计单位代表的带领下,乘坐一辆双排座小货车,从瓜州县城出发,到施工现场进行线路控制点桩位交接。沿途没有明显标志和参照物的桩位,交接桩工作只能“跟着感觉走”。大家两个人一组,轮流背着十几斤重的测量仪器和生活用品,分组散开,在褐戈壁中行进,左瞧瞧,右看看,大约一个多小时,才在一片破碎的绿色啤酒瓶旁边,发现第1根桩位,大家急忙加固观测点,用自制的小彩旗做上醒目的标记,又继续跟着“感觉”,向下一个桩位行进……饿了,啃点方便面;渴了,喝点矿泉水。

  “长河落日圆”时分,眼睛干涩、腿脚酸胀的设计代表和测量队员们开始返程。此时,夜幕悄悄降临,旷无人迹的戈壁滩没有任何的参照物,司机无法辨别方向,只能打开车灯,左跑跑,右停停,“感觉”路途越走越远。黑暗中,测量队员们也纷纷打开手电筒,想找到来时的路,但返程的路途一片迷茫,只有遥远的星星在闪烁。焦急中,忽听“砰”的一声,司机急忙下车查看。一会儿,就听到司机“车胎爆了,忘了带千斤顶”的自责。测量队长周艳明急忙打电话向项目经理求援,接连拨了10多次,手机上显示无网络。六部手机不约而同地外拨,渴望听到通话的声音,可是,依旧网络不通。饥饿、寒冷、风沙、等待和恐惧,一齐向队员们袭来,大家渐渐惴惴不安。在茫茫的戈壁滩上,辗转了4个多小时,突然,周艳明的手机传来“喂喂”的被叫声,接着是“周队,测量队在什么位置?”一阵阵急促的话音传来,大家忐忑的心终于盼来希望和安慰……

  3天后,周艳明收到了公司特意配备给他们的卫星定位设备,靠着这种先进的设备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周艳明和他的测量队员们在一个星期内出色地完成了与设计院的交接桩任务。

  戈壁滩上,一览无余,没有任何屏障,寒风恣意横行,野外测量作业久了,测量队员们的手和脚经常冻得又红又肿,周艳明的右手虎口处,冻裂出一个6厘米长、2厘米深的口子,大家敷上白色凡士林药膏。第二天,又生龙活虎地出现在工地上。

  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测量队不仅顺利地完成了31.307公里的1240多个路基加密桩、数以万计的沉降观测原件埋设及观测任务,而且还为施工便道定点、放线30多公里,为日后兰新高铁顺利展开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叫随到,全天候服务”

  2010年4月底,项目部与兰新高铁甘青公司签订了“10月底前,必须完成线下主体工程”的军令状。工程任务艰巨,施工有效期短,责任和压力接踵而至。为了赢得施工主动权,周艳明和他的11名测量队友,在一公司党委组织的创先争优暨劳动竞赛动员大会上,做出了“缺水缺电不缺精神,随叫随到,全天候服务”的集体承诺。

  测量队坚持全天候为一线施工班组服务,做到随叫随到,全力配合现场各个施工班组施工作业。周艳明经常利用开饭的时间,端起饭碗,径直来到施工班组中间,征询工友们对测量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一线施工需要,把测量队12名成员,编为4个测量服务小组,其中3个测量小组吃住在架子队,靠前服务。周艳明则亲自带领一个小组负责全管段路基和桥涵工程的复测。测量队员们经常白天在现场做好测量放线服务,晚上查资料、计算测量数据,做好测量施工日志。既确保一线施工班组测量放线的需要,又保证了每一段路基和每一座桥涵精确测量、定位的准确度,做到万无一失。

  “干好测量工作,一是要热爱这项工作,二是责任心要到位,三是能够吃苦耐劳。对测量工作认真负责,就必须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度,必须满足施工现场百分之百的工作要求。周艳明和测量队员们以自己的坚实行动无声地履行着自己的承诺。

  平时,周艳明要求队员们,在测量中要多练、多算、多记,并让队员们轮流进行测量操练、计算,自己在一旁专注地观察、记录、指导,然后对测量队员们观测、操练、计算的结果分别进行讲评,肯定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不足,并帮助分析原因,纠正偏差,以利于他们在持续改进中不断成长进步。

  测量工作当先锋,打头阵,服务工作做在前的超前意识和服务质量,是一种无形的感召力,示范引领,催人奋进。在项目部各部室之间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竞赛氛围,有效地推动了施工生产和质量安全全面推进。一公司兰新高铁项目部在集团公司项目部组织开展的6次劳动竞赛中,5次获得第一名。在兰州铁路局甘青铁路公司组织的信用评价中,十一局集团公司连续三次获得信用评价第一名。

  “精心观测,小心求证”

  为了把测量工作做到精益求精,测量队员们个个把测量队当成自己的家,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精心呵护着他们的测量仪器。每次去工地,队员们都轮流肩扛怀抱这些“宝贝”,生怕碰着摔着。为了提高测量仪器的准确度,避免寒冷天气对仪器的“侵袭”影响,每次在对路基沉降观测测量开始时,都需要对仪器进行“保暖”。对个别工班不注意保护沉降观测点、中线桩、边界桩,测量队员们还要及时进行加固维护。下班回来,细心地测量队员们轮流清点验收测量仪器,专人存放保管,按时保养维护,确保了测量仪器的完好率和测量中的准确度。

  2010年的冬季,是测量队小伙子们在戈壁荒滩上度过的第一个冬季。

  白天零下5摄氏度、夜晚零下20摄氏度,高铁工地上,因为气温过低,无法再进行冬季施工,项目部以及架子队一线施工班组的员工们都已经放假回家。

线上无砟轨道精调作业

  路基的零沉降控制是确保兰新高铁路基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百年大计,质量第一。采集的路基沉降观测数据竟然连续7次不达标,问题出在哪儿?测量工作的精确严谨、对高铁路基工程质量的高度责任心,也为了保证路基沉降观测数据的连续性、真实性,周艳明、王晓华、陈佳林等测量队的小伙子们决心留守在工地,解开这个苦恼人的谜,即使零下27摄氏度的严寒,也让这帮执著的小伙子们没有放弃。他们依然每天按时上下班,3个人一组,1人操纵仪器,2人扶尺,细心地操纵着水准仪、全站仪,精心观测并详细地记录着冬季路基高程的一项项原始数据,测完一个测站,又一站一站前移。测完几个测站,测量队员们又沿着刚测完的线路,返程测量到起始控制点。通过正反复测,尽量减少中误差超限。

  测量过程中,调整仪器的手,扶着铟瓦尺的手,尽管戴着棉手套,在刺骨的寒风中也坚持不了几分钟,不一会儿,就感觉冰凉麻木,不听使唤,此时,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坚持就是胜利,高铁路基工程质量就在我们的手中。信念和毅力让他们战胜了凛冽的寒风。

  每次下班后,劳累一天的小伙子们又把测量成果从仪器导入到电脑上,用水准平差软件进行高程数据平差,检测测量成果是否超限,并以此高程作为修正后的高程,便于今后使用。

  测量过程中,测量队的小伙子们还虚心接受业主和现场测量监理工程师的指导,耐心细致地做好路基沉降观测数据记录,得到了现场监理和业主的好评。

  2011年5月,一公司项目部施工的兰新高铁甘青段首段4.2公里路基堆载预压土沉降观测,顺利通过原铁道部、兰新高铁甘青公司以及设计和监理单位的有关专家的数据评估,使得十一局集团公司在兰新高铁甘青段17家施工单位中,首家通过路基堆载土预压沉降观测评估的施工单位,从而为在极旱荒漠地区修建“高原、高寒、高速”铁路积累了宝贵的路基施工经验。

  昼伏夜出,只为确保无砟轨道施工精度

  2012年4月,兰新高铁甘青公司在中铁十一局集团公司承建的第16合同段,组织线外无砟轨道试验段施工。中铁十一局集团三个工程公司的科学组织,合理安排,规范操作,无砟轨道试验段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

  8月6日,第16合同段在兰新高铁甘青段率先开始无砟轨道先导段的施工。

  同年11月14日至16日,原铁道部工管中心评估组根据《无砟轨道首件工程评估实施细则》的规定,对兰新铁路甘青段第16合同段无砟轨道先导段进行了评估,一公司项目部作为兰新高铁甘青段无砟轨道先导段唯一的一家施工单位,接受检查和评估。评估组认为:无砟轨道先导段外形尺寸、顶面高程、轨道铺设精度等全部合格,满足相关设计要求。

  无砟轨道首件工程评估的顺利通过,既是对测量队小伙子们的测量成果的最佳肯定,同时,也对他们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

  高速铁路施工对无砟轨道的误差值严格控制在正负1毫米范围之内,如果超出这一误差范围,就会对高铁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造成影响。因此,通过采集无砟轨道轨枕方向和高程的偏差数据,并进行试算查看,监督施工工班对无砟轨道不平顺的位置进行扣件更换,确保管段无砟轨道的平顺性和施工精度,对中铁建十一局集团一公司兰新高铁项目部测量队来说,是一个韧性耐力和工作责任心的综合考验。

  白天,因为风沙大、温度高、光线强等诸多因素的干扰,容易造成测量数据的不稳定性,使无砟轨道精度难以控制。

  为确保无砟轨道测量精度,一公司项目部特意为测量队的小伙子们加工制作移动式精调作业棚,作业棚四周密封,设有窗户。作业时,将作业棚的四个轮子放在轨道上,2个人一组,一人操纵全站仪,像呵护孩子般保护着他,一人操控着精调小车,在冰冷的夜晚,小心的走在钢筋网片上,稍不留神就会踩空崴到脚,同时还要指挥工人进行精调作业。陪伴他们的只有满天的繁星和那轮孤寂的明月。即使这样,他们的思想没有被冻僵,为保证测量仪器的稳定性,防止风吹移动摇晃,测量队员们又想出在全站仪支架上增加配重的好想法。

  长轨精调作业,一般在温差相对较小的夜晚和凌晨进行。测量队的小伙子们也将自己的作息时间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每天吃过晚饭,在“大漠落日圆”的余晖中,12名测量队员又清点仪器和设备,带着装有秋衣、毛衣、军大衣的箱包,开始到管段线路进行无砟轨道长轨精调作业。

  精调作业从当晚20时30分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6时30分。凛冽的寒风中,测量队员们要连续野外工作10个小时。随着夜晚温度的逐渐大幅降温,测量队员们个个都经受“一夜过四季”的煎熬和磨练,带着的秋衣、毛衣和军大衣件件套在身上,仍然抵御不住恣意寒风的侵袭,有的队员身上穿着2件毛衣、外套军用棉大衣,站得久了,也感觉寒风穿后背、袭前胸,不停地哆嗦。不少队员感冒发烧,吃些药、打些针,活动活动,发发汗,感觉稍好些,又继续投入战斗……

  12名测量队员中,年龄最大的26岁,最小的20岁,平均年龄23.3岁。大家工作中相互学习交流、从不拈轻怕重,生活中互相关心,感情深厚。有的队员感冒后,身体不舒服,别的队员带着他打针拿药,打开水,喂饭,洗脚,悉心照顾,直到队友康复。

  六、七个小时的休整后,从下午3时开始,12名测量队员两个人一组,又要分段对采集的轨枕方向和高程的偏差数据进行试算查看,发现一些有偏差数据,重点登记记录。1000多个数据试算完成的时候,已是下午19时30分。

  继任的测量队队长苏付强电话通知无砟轨道施工工班班长:“明天,在测量队员监督复核的情况下,对无砟轨道不平顺的位置进行扣件更换”。

  无砟轨道施工和长轨精调作业周而复始,测量队的小伙子们一点也不敢懈怠,尽管,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已经持续了整整12个月。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令测量队的小伙子们欣慰的是,他们为兰新高铁辛勤的付出,终于有所回报。

  40个月来中铁十一局集团在兰新高铁甘青段参建的17家施工单位中,奋勇争先,独树一帜:第一个完成桥涵路基施工任务,第一个通过专家组对路基预压土沉降观测资料的评估,第一个完成了无砟轨道支撑层的施工任务,第一个完成无砟轨道试验段、先导段的施工。

  自2012年8月6日正式上线施工无砟轨道,至2013年5月26日顺利完成全部无砟轨道施工,经过156个日日夜夜的精细组织,一公司项目部以日均完成无砟轨道道床板浇筑405米的施工纪录,在兰新高铁甘青段17个标段中,率先完成了无砟轨道工程施工。

  经甘青公司组织权威专家评估鉴定,工程实体外形美观,线形顺直,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在赢得业主和监理单位全线通报表彰的同时,中铁十一局集团公司也填补了戈壁干旱地区长大高铁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领域的一项空白。

  (中铁十一局集团一公司 高仕红 司崇保 供稿)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