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北京的初春,芳菲初长;而地球另一端的纽约,正大雪纷飞。邓文中院士搭乘航班自纽约来华,在京短暂停留。
从纽约到北京,仿佛只是昼夜之间,时空便已然变幻。当我们步入邓院士所下榻的马哥孛罗大酒店之时,户外莺飞草长,天地已然一新,全然不见刚刚褪去的冬日影踪。我们不禁想起邓院士所设计的一座座遍布全球的桥梁,那飞架两地的桥,能将遥远的距离瞬间变换。
多日不见,当邓院士见到中国桥梁网的诸位同仁,依旧亲切、儒雅、温和。谈起建桥的往事,他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令在座者如沐春风。
“世上本无枯燥之学科”
数十年间,邓院士所设计的桥梁遍布全球,留下“邓氏大桥永无落日”之美誉。他早年间在困境中坚持求学,始终不懈。他生于广东,11岁随家人到香港,于1955年考上珠海学院,后又赴德国达姆施塔特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Darmstadt)负笈留学,师从著名钢结构大师克伦伯尔(Kloeppel)教授。
在漫长的求学生涯中,他选择了在外人看起来比较枯燥的土木专业,后来又全身心地投入桥梁行业。在不明就里的人看来,他必定是自小矢志造桥,后来才为此而奉献大半生心血罢?
“不不”,邓院士笑言,“我选择土木专业,只是因为当时学校没有我想念的应用数学,只好选择了当时比较热门的土木工程。”他赴德国投入克伦伯尔教授门下,亦有机缘因素。他原本的志向,本是钻研土壤力学;但到了德国时那位著名的土壤力学教授却突然去世了,这才不得不改换门庭,找一个最著名的教授,改修钢结构。尽管如此,他在桥梁领域,数十年间愈加深研,终成大家。
对此,邓院士说:“世上本无枯燥之学科,只是看你是否能沉浸于中,挖掘出其中门道,将事情做好,并从中得到乐趣。”在他看来,任何领域,只要用心将其做得既专且精,兴趣便能自然涌现。
邓院士说,造桥如打高尔夫,若从表面上看,打高尔夫球只是将小球击入一个个小洞,而造桥只是将建筑物横跨于两地;但这看似枯燥无味的事情,要做得精确,却是多么不易。而将这样的事情做好,便足以称为一门艺术,令人流连其中,乐此不疲。我们为什么愿意花许多钱,在大太阳下汗流浃背,只为了准确地把一个小小的高尔夫球打到小洞里?做桥也是同一个道理。
“无论做什么,一定要专注,要求精,求创新,才能从中咀嚼出做事的真滋味。我们做事要用心,要肯拼。但是大家不应该‘埋头苦干’,而是要‘埋头乐干’。做事情是苦是乐,完全视乎你对所做的事情有没有兴趣。有兴趣的是乐事;没兴趣的是苦事。打高尔夫对我来说是苦事,送我钱也不干。做桥对我是乐事,还有人送钱给我,当然可以埋头乐干了!”邓院士笑道。
美是舒服与恰当
采访之时,户外的和风细细吹拂着路边的草皮,邓院士回首望向窗外,说起自己当年第一次付诸实施的桥梁设计工程,感慨良多。
自德国达姆施塔特大学博士毕业后不久,邓文中便参与了一些大型桥梁工程的设计和建造。那是他博士毕业后真正参与实践的第一个重要工程——德国的“格尼桥”。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当时负责这个城市的总建筑师,不仅十分重视桥的整体景观与城市的协调,而且在桥的细部构造上,“就连路人很难看见的桥底的螺栓怎么排列,都要用心安排得清清楚楚。”
在邓院士看来,这代表了一种真正的严谨、细致和追求完美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正是造桥工程师所必不可少的。
他说,很多时候许多工程师并不是不能够将桥造得更美观一些,而是缺乏这种追求美的意识和心态。
“我们为什么要将桥造得好看?因为桥梁的美,自有其价值。我们在建造城市的时候,愿意将房屋造得更加美观,那是因为漂亮的建筑物的价值,不管是卖价抑或是租金,都会更高,是有回报的投资。而且,建筑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一个城市里的建筑物的美丑,代表了这个城市的美丑。同样,桥梁也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美观对它而言同样重要。”邓院士说。
他说,正如我们到餐馆点菜,愿意在能力范围内,点好吃又好看的菜。而一流的厨师所制作的菜肴,必定是色香味俱全。造桥也是这样,一流的设计师能根据当地的情况,设计出最适当、最好看的桥,不仅安全、实用,而且经济、美观,将每一分钱,都花得物有所值。
造型优美的菜园坝大桥
他还认为,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判断一座桥美观与否,一定要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他以自己所设计的菜园坝大桥和石板坡复线桥为例,前者是一座造型优雅的提篮式拱桥,而后者则是一座线条简单的梁桥。它们在各自的环境中,各自的桥型就是最美最恰当的;但如果将两座桥易地而处,就绝不会好看。——就像你穿着晚礼服出席晚宴是合适的,但是去海滩却是不合适的;同样,哪怕穿着再漂亮的泳衣,也不适宜出席正规的晚宴。邓院士笑着说。
总而言之,美是恰当,是舒服。美让人赏心悦目,这就是美的价值所在,就是文明的最终目的——让人们生活得更加舒服而美好。
线条简洁的石板坡复线桥
文明是创新的累积
谈起目前国内桥梁界热议的创新问题,邓院士认为,创新也与做事的态度紧密相关。当人们面对一个新的工程的时候,是否抱有精益求精的心态,是否想着用更好的办法将它完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创新与否。如果人们缺乏这种求新求好的心态,文明或许就将停滞不前。
创新绝不等同于冒险,因为工程是不能用来冒险的。唯有科学的理念与实际的工程经验,才能很好地支撑创新的实践。在安全、稳妥的前提下,在工程的设计和实践中另辟蹊径,更快更好地完成目标,这就是创新。
邓院士说,从前,在桥梁工程界有一个现象,大概每隔三十年,总会发生一些重大的事故;而这类错误,常常与之前发生的重大事故有若干相似。这是因为三十年大约是年轻一辈的桥梁工程师开始担上重任的时候;如果他们浮躁,不相信老一辈工程师的经验,没有吸取过往的教训,就容易重蹈覆辙。
最后,邓文中院士谆谆寄语年轻的中国桥梁网与读者:不浮躁,不浮夸,用心做事。如果网站能将过往桥梁工程的宝贵经验都搜集起来,供大家参考,让年轻的工程师不再重复过去的错误,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积极又稳妥地创新,中国桥梁界将会有更大的进步,就有能力领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