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固的人生结构
2010-04-21 来源:新清华
陈肇元喜欢用“书呆子”形容自己,他一再说,和清华土木系里许多同龄老师相比,实在没有任何可说的突出之处,究竟是什么使他的事业达到辉煌的高峰,还是让我们沿光阴的长河逆流而上,从头看一看这位“书呆子”院士的人生画卷吧。
基石:“老师和环境培养了我的勤奋精神”
陈肇元1931年出生于浙江宁波,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失去了固定工作,作为家中长子,责任感使他愈加发奋。他就学的宁波效实中学以学风严谨著称,老师们个个一丝不苟。这段训练严格的中学生活为他将来探索科学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他考取了中国纺织工学院,一年后转学到清华土木工程系学习。
1952年,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急需大批人才时,陈肇元以优异成绩提前毕业留校工作。踏上工作岗位,土木系许多教师的严格教风以及对青年教师的严格要求使他受益匪浅。当时青年教师为备好一堂课,要反复修改几次讲稿并试讲。他不仅有教学任务,还搞科研,并担任团支部书记,“工作之后,紧张到了神经衰弱睡不着觉的地步”。但他说,也正是那一段时期的重压和苦熬,使他在各方面逐渐锻炼成长起来。
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艰苦的生活条件、严格的学业训练和高强度、高质量的工作要求以及讲究奉献第一的时代大气候,使他形成一种刻苦钻研,工作至上的“呆”劲风格,贯穿在他后来的治学为人之中。
支柱之一:“一搞课题,好似惹火上身,无法控制”
问他对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何感想时,陈肇元说:“我本来已做了退休准备,可以少动些脑筋,对于治疗长期困扰我的胃病也有好处。现在压力很大,想过清闲日子也不好意思了。说实话,我真怕再接课题,这好似惹火上身,无法控制。”
好别出心裁的比喻!而这个比喻,正是反映了他对业务工作无比痴情。他早年就养成了不睡午觉从早工作到晚的习惯,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高效地工作学习,甚至连上医院排队看病时也带本书看。有时候早上醒过来不刷牙不洗脸拿起手边的工作就干,妻子叫他多遍才去吃早饭……
在系里陈肇元一直以出活快、效率高受到同事们的称赞,但他本人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在能力上不比人强,只不过在时间上投入多一些而已。
正是这股对业务痴迷的劲儿,促使他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从60年代开始,他长期从事防护工程性能及其设计方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结合重大国防和人防工程建设,研制成功国内首批模拟爆炸压力作用的室内动力加载装置,并对各类结构材料和基本构件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爆炸环境下地下结构的动力分析与结构方法以及多种新型抗爆结构,取得了国内领先成果,不少成果已应用于多种设计规范、大型防护工程,取得了重大效益,并撰写了大量的论文与研究报告。70年代起,他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率先对高强和高性能混凝土这一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一代结构材料的结构设计方法进行系统研究,他与其他同志合写的《高强混凝土及其应用》获国家教委授予的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此外,他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四部委联合资助的重要项目“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主持人,为推广应用高强混凝土做了大量工作。
近几年来,他在地铁车站与高层建筑基坑开挖的支护技术方面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研究并推广基坑施工的“土钉支护技术”,主持编写了《土钉支护设计工程规程》,两年内就写了数十万字的课题报告。
在工作中“呆”则“呆”矣,却并不教条僵化,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每个时期国家建设需要,敢于向陌生的领域挑战。他的研究领域遍及结构工程、地下工程、地震及防护工程等学科,博采众长。
40年的耕耘硕果累累,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被国防科工委授予“献身科技事业荣誉奖章”,并被北京市、国家人防委、建设部等单位先后授予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
支柱之二:清华的“双肩挑”
陈肇元长期担任众多社会工作,是清华“双肩挑”族的一员。50年代他是管科研的系秘书,后来做过实验室和教研组主任,“文革”结束后任系副主任,1984年起任土木系主任,在4年任期内,在全系的学科建设、教师队伍调整、加强国际联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解决人才断层,他鼓励并帮助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将自己的科研经费和研究生转给从国外归来的学者。当时系里教师队伍中五六十年代毕业的教师偏多,人员结构不利于年轻师资的补充,在职称晋升等方面也容易出现矛盾。他果断地向学校建议,输送一批有经验的老同志到兄弟院校,使他们的专长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既改善了本系教师年龄结构,也促进了兄弟院校的发展。这一举措在当时遭到了一些非议,但事后证明是正确的。他还在土木系本科教育中增设由校外专家学者讲授的《土木工程进展》课,开设用英语讲授的主要专业课。经过努力,土木系面貌有较大的改观。同事们道出了他工作成功的原因:为人坦诚,有话直说,真心去团结不同意见的人,让每个人各尽所能。
难能可贵的是,年逾六旬的陈肇元不愿做“老古董”,而是敏锐把握时代的脉搏:“我们那一代人的经验可能有许多对现在的学生不适用了。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体会、去思考、去创造。”但这不代表无原则的“宽容”。他注重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在校期间要刻苦学习,培养踏实肯干的作风,因为有了这种作风会终身受益。对一些业务强、但在毕业分配时过分看重物质待遇的学生,他总是善言相劝,希望他们的目光能放长远一点,不要被短期利益所动,多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不当系主任之后,他的社会工作依然十分繁忙,近十来年内,他一直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现在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土木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土木工程学报》主编等职,为全国的土木工程教育尽心尽力。
支柱之三:另有一种气质
每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陈肇元又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分给亲人的时间自然就不多了。然而,对工作的痴迷,并没有抹去他的另一种气质。
故乡江南的秀丽山水和悠久的文化早就赋予他骨子里的灵气。只要看看他那文笔流畅、颇有风格的短文,你就不会认为他是个对生活没有感受力的人。对于家人,他自有表达深情的方式。
他的夫人出身书香门第,从小画得一手好画,于是,用书画和古诗词表达各自的情感,成为他们夫妻之间默契的对话。住房大了以后,妻子单独辟了一间画室和书室。在书室里有满架古诗词、书画、传记和历代史书、医药本草……真是四壁琳琅,再长的日子也可以消遣了。而其中还有些奇石,那是陈肇元出差时千里迢迢背回来的。这里是他们的另一个天地。
正是他身上这种文化气息,使得在不少亲朋好友纷纷“下海”并在经济上取得眩人耳目的收益之时,陈肇元仍是一卷在手,心无旁鹜地咀嚼那旁人弃之唯恐不及的橄榄味。
以勤奋踏实为基石,对业务的痴迷、对社会工作的热爱和对家庭的深情三大支柱组成了陈肇元稳固的人生结构,正是这种稳固的结构使得他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耕耘中取得了事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