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院系调整中,上海各高校的土木工程系齐集同济,并按苏联体制分专业进行教学。来自各校的部分土木系三年级学生按志愿组成中国第一届桥梁专业三年级。原震旦大学土木系主任周念先教授被任命为桥梁教学小组组长,负责安排桥三班的专业课教学工作。由周老师主讲混凝土桥梁设计和桥梁施工课,李国豪老师则主讲钢结构和钢桥设计课。
1953年,第一届桥梁专业学生因建设需要提前一年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我们作为第二届桥梁专业进入三年级,开始专业课学习。周老师为我们开设了“桥梁工程”课。当时,按苏联教学计划,这应是一门施工课,但周老师却自编讲义,加入了他从法国桥路大学留学时学到的教学理念,其中包括桥梁总体布置、经济分孔、细部构造和施工工法等欧美桥梁概念设计的内容。周老师知识渊博,讲课生动风趣,引人入胜,他结合许多国外桥梁的成败实例,是大家最喜欢的一门专业课。听周老师的课真是一种享受,他是我们最难忘的老师之一,使大家终生受益。
周老师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讲授施工方法时,结合当时上海市政设计院承担的武宁路桥悬臂浇筑施工,指导我们做扇形支架的设计,培养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还组织一个课外兴趣小组,介绍当时新兴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设计原理,组织学习讨论,使我们初步掌握了预应力的基本概念。
1966年文革爆发,周老师作为“反动学术权威”也被剥夺了自由,和我们这些“摘帽右派”一起关入“牛棚”。除了每天写检查外还要做打扫厕所、在烈日下锄草、批斗大会后去大礼堂打扫卫生等繁重的体力劳动。1969年秋天,又被“红卫兵”带到宝山罗店参加秋收劳动。在一个下雨天,周老师被押去大队部接受批判途中,因路滑摔倒受伤不起,幸有杨健老师仗义相助,阻止了红卫兵们的非人道虐待,才被紧急送往医院,虽幸免于难,但已落下残疾。
文革结束时,周老师已65岁,到了退休年龄,但他对当时新出现的斜拉桥十分关注,阅读了大量国内外有关资料,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和研究。对济南黄河桥、上海泖港桥和天津永和桥等都提出了十分重要的咨询意见,后来又写成了一本专著介绍这种新桥型的设计与施工,书中包含了周老师的很多独到见解。
1988年,上海南浦大桥开工建设,我当时作为桥梁系主任,又是南浦大桥合作设计单位的负责人,曾多次去周老师家禀报和求教,他都给予认真的咨询,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南浦大桥的胜利建成,也是同济桥梁系发展的一个契机,其中有周老师的一份重要贡献。
周老师热爱学生,多次邀请学生到他家做客,还让当时还年幼的女儿周薇弹钢琴助兴。他和我们畅谈人生经历,周师母也十分慈祥好客,使我们感到十分温暖,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多启迪。周老师是一位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的好老师,我们都深切地怀念他。
1999年,周老师驾鹤西去,我时任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主持了他的追悼会。在悼词中我们回顾了周老师五十年的教学和研究生涯,他的敬业精神、对桥梁事业的热爱和痴迷,以及他对学生的大爱,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值此周老师百岁诞辰的纪念日,又是同济桥梁专业创办60周年之际,他为同济桥梁学科所作出的贡献和他的音容笑貌将会永远铭记在我们后继者的心中。